2025年5月14日凌晨,全球金融市场屏息以待的美联储降息决策终于揭晓。然而,答案并非市场期待的“降息”,而是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4.25%-4.50%不变。这一决定背后,是多重矛盾与博弈的交织股票配资公司平台,而围绕这一结果的五大消息,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市场中发酵。
一:美联储“按兵不动”背后的双重风险
在5月7日至8日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反复强调“不确定性”与“边走边看”,甚至直言“当前不具备预防式降息的环境”。会议声明首次明确指出,美国经济面临失业率与通胀“双升”的风险,且前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这一表述直接指向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自2025年4月起,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已导致进口成本攀升,消费者通胀预期飙升至3.3%,远超美联储2%的目标。尽管一季度GDP意外萎缩0.3%,但4月非农就业新增17.7万人、失业率稳定在4.1%的韧性数据,让美联储在“滞胀”与“衰退”的夹缝中选择了观望。
二:中美关税“暂停90天”的意外转机
就在美联储决议公布后不到48小时,中美经贸关系迎来戏剧性转折。5月13日,商务部宣布双方达成日内瓦会谈协议:美国暂停24%的加征关税,并取消4月新增的91%关税;中方同步暂停对等反制措施。这一决定被市场视为缓解通胀压力的“及时雨”——此前,鲍威尔曾坦言,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比预期更大”,若持续存在,美联储“今年将无法实现双重使命”。然而,协议仅设定了90天的缓冲期,7月后的关税走向仍存变数。交银国际分析认为,若后续冲击有限,美联储首次降息可能推迟至四季度。
三:高盛“紧急改口”,降息预期推迟至12月
市场的乐观情绪尚未蔓延,投行的预测已悄然转向。5月13日,高盛将美联储首次降息时间从7月大幅推迟至12月,全年降息幅度预期从125个基点缩水至50-75个基点。这一调整与中信证券、华泰期货等机构的观点不谋而合——尽管通胀压力因关税暂停有所缓和,但劳动力市场强劲、中性利率抬升的结构性变化,迫使美联储延长“限制性利率”周期。更耐人寻味的是,美联储内部对“通胀暂时论”的信心正在瓦解。鲍威尔在发布会上承认,关税对价格的影响“可能更持久”,这与4月“通胀效应或短期”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
四:特朗普与鲍威尔的“降息拉锯战”白热化
这场博弈中,最激烈的冲突并非来自经济数据,而是白宫与美联储的权力角力。自3月以来,特朗普多次公开施压降息,甚至威胁“越早解雇鲍威尔越好”。然而,鲍威尔在5月8日的发布会上强硬回应:“总统的意见完全不影响我们的决策”。这种对峙的背后,是双方经济逻辑的根本分歧——特朗普试图通过降息对冲关税对经济的冲击,而美联储更担忧宽松政策会助长通胀反弹。前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指出,美联储的独立性正面临空前挑战,若政治干预加剧,美元信用可能进一步受损。
五:市场“用脚投票”,资金流向暗潮汹涌
决议公布后,美股短暂反弹,纳指、标普500分别上涨0.27%和0.43%,但波动率指数(VIX)仍居高不下。债券市场则显露出更深层的焦虑——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至4.26%,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与此同时,加密货币市场遭遇抛售,比特币单周跌幅超10%,资金向传统资产回流的趋势明显。交银国际警告,若美联储推迟降息,美元流动性收紧可能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流,亚洲货币承压风险上升。
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5月14日的黎明,美联储的“不动”与中美的“动”,勾勒出全球经济政策的复杂图谱。无论是鲍威尔的“等待艺术”,还是特朗普的“关税筹码”股票配资公司平台,抑或是市场的“预期修正”,都在揭示一个真相:在通胀与增长、政治与独立的钢丝上,任何一方都难以独善其身。或许正如申万宏源所言,只有当金融压力指数突破阈值时,美联储才会被迫按下降息按钮——而那一刻,可能比所有人预想的更晚到来。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