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股票配资注册
2025年的巴菲特股东会,也极有可能是这位传奇60年的谢幕晚宴,看到巴菲特撑着拐杖来到会场,没有了以往的中气十足,我心里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关心巴菲特在股东会上谈论了什么?
他对日本股市、日本五大商社持股的看法,对美国关税政策的看法、对苹果公司库克的看法、对AI的看法等等。
历史上执掌企业60年有多少位呢?
我让DeepSeek查询执掌企业超过60年的企业家,除了巴菲特之外,就只有李嘉诚,从1950年创立长江实业集团到2018年卸任,共计68年。
这68年里,李嘉诚不仅成为了超人,也主导公司从塑胶制造到地产巨头、再到全球综合财团的转型。
那么,股神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60年,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铁打的公司,流水的CEO,我觉得如果真正想要学习,最需要理解的是巴菲特过去60年执掌伯克希尔,他是怎么把一家日薄西山的传统纺织公司,一步步转型为投资公司的思维和能力。
在单仁行上,我写过多篇解读巴菲特投资模式、股东会和致股东信件的文章,像投资决策的七个要素,巴菲特成长的五个阶段,还有护城河等等。
巴菲特宣布退休,也进入了第六个阶段,传承。
我觉得只有掌握了这个,才会对我们未来的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有更大的帮助。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两点。
1、通过对比分析同时代的索罗斯、西蒙斯是什么样的投资价值观影响了巴菲特,成就了今天的股神。
2、相较于伯克希尔的传承,苹果、华为、美的公司给接班人传承了什么?
02
作为我长期深度研究的对象,我研究巴菲特20多年,几乎每封股东信、书籍都看过,也曾经三次线下,5次线上参加股东大会。
有关巴菲特买卖的标准,在过去巴菲特近百个案例中已经体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形成这个决策背后的价值观。
什么是投资价值观?
价值观就体现在对“好坏、善恶、得失“的评判标准和行动准则,投资价值观就是投资者或者投资机构在决策中遵循的核心原则和道德原则,体现为对风险、收益、责任和时间的系统性认知。
在今年股东会中,多处交流都体现了巴菲特的投资价值观。
像罕见批评政府政策,“贸易不应该成为武器,美国应该寻求与他国进行贸易,做各自擅长的事,保护主义政策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对投资标的的看法,巴菲特说:“资产负债表是评估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一个良好起点。我花在研究资产负债表上的时间,比看利润表的时间还多。
但华尔街其实并不太关注资产负债表,但我喜欢在看利润表之前,先查看一家公司八到十年的资产负债表,因为有些东西在资产负债表上更难隐藏或操纵。”
我结合巴菲特同时代的两位投资大师,索罗斯、西蒙斯一起来对比分析什么叫做投资价值观,他们是如何看待和选择投资标的,以及投资盈利的来源。
首先是巴菲特:他是价值投资的理性主义者。
他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长期主义、能力圈、护城河:坚持"持有优质资产50年以上"的逻辑,将股票视为企业所有权的凭证,通过财务报表和护城河分析内在价值。
2、安全边际:以"4毛钱买1元资产"为原则,拒绝参与看不懂的领域,比如早期科技股。
3、社会价值:主张财富服务于社会,99.5%个人财富捐赠慈善,强调"企业成功需根植于信任土壤"。
其次是西蒙斯:他是数据驱动的量化先知。
他的特点就跟巴菲特完全不同了。
1、模型至上:依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构建算法,把公司股价看成数字和数学题,通过统计套利,捕捉市场微观规律,像大奖章基金的年均回报率达到了39%。
2、非人性化决策:拒绝基本面分析,以"完全屏蔽人类情感"为目标,通过高频交易实现概率优势。
3、隐秘性:策略细节高度保密,团队由科学家主导,拒绝雇佣传统金融背景人员。
最后是索罗斯,他是市场非理性的炼金术士。他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观呢?
1、反身性理论:认为市场价格与基本面存在动态反馈,投资者偏见会自我强化,比如说1992年狙击英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宏观投机:通过制造恐慌加速市场趋势崩溃,利用杠杆和衍生品捕捉非对称收益。
3、政治行动:通过开放型的社会基金会,介入地缘政治,主张"用市场波动改变社会结构"。
这三位投资大师,对投资标的和获取收益的方式也体现了他们的投资价值观。
巴菲特把股票看做公司股权,和公司一起成长,分享收益。
在股东会上,巴菲特说长期看好美国,他最幸运的日子就是出生在美国那天,通过投资可口可乐、美国运通、苹果,分享了美国繁荣带来的投资收益,同时,他对日本商社也非常看好,打算继续持有日本商社的股票五六十年,就算日本央行加息,也不考虑抛售。
西蒙斯把股票当彩票,不关心公司经营本身,只是发掘股价波动的规律而盈利。
而索罗斯关注的更多是公司甚至国家的泡沫,在关键时刻捅破泡沫、甚至毁掉公司、国家来获利。像美国现任财政部长贝森特,就是索罗斯量子基金的核心成员,1992年参与“狙击英镑”的经典战役,他的政策就是主张通过关税增加国库收入,减少对战略竞争对手的产业依赖。
这些颠覆性政策推动了全球股市暴跌,可以说是和索罗斯同出一辙的毁灭型投资价值观。
无对比不分析,我和大家对比分析巴菲特、西蒙斯、索罗斯的特点,大家是不是更能看清楚他们的投资价值观,以及未来可能的决策、行动,甚至是未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成语:巴菲特雪中送炭,索罗斯趁火打劫,西蒙斯随波逐流。
03
第二个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巴菲特的管理和传承。
今年年底,巴菲特会交棒给接班人阿贝尔,我仔细研究过苹果、美的、华为公司的交棒,我也采用无对比不分析的思维,跟大家对比一下这四家公司如何传承,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巴菲特的管理哲学是“无为而治”与信任机制。
伯克希尔一直遵循着“小总部+大帝国”模式,本质是将信任转化为生产力,巴菲特对70多家子公司的管理近乎放权,仅把控制资本配置与CEO任命,至于日常运营完全由职业经理人主导。
以日本商社投资为例,伯克希尔没有派任何管理人员,仅通过董事会席位监督战略方向,这种“信任高于规则”的文化,使得被投企业像ISCAR刀具公司保持年均15%的全球市场份额增长。
阿贝尔也强调自己会延续“选择优秀骑手,而非驯服劣马”的理念,确保战略不会因为领导人更迭而动摇。
苹果是从乔布斯的“颠覆式创新”到库克的“精细化运营” 。
在2011年的乔布斯时代,苹果以“改变世界”为使命,文化内核是冒险与极致。
库克接班后,将价值观转向供应链效率与生态协同,通过扁平化组织架构、强化跨部门协作,苹果的毛利率从2011年的40.5%提升到2024年的45.2%。
但与伯克希尔不同,苹果的传承更依赖制度化能力:
库克就是通过《苹果领导力培训计划》系统培养接班人,而非依赖个人权威。
这种模式与华为《基本法》的“法治化”传承类似,但缺乏伯克希尔“信任自治”的灵活性。
美的是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转型实验。
美的和伯克希尔都收购了大量的公司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美的在战略上管控方向,在业务的执行层面放权。
在2012年方洪波接棒何享健之后,标志着美的从“家文化”向“股东文化”的跃迁。
通过“大平台+小集团”分权架构,美的将职业经理人考核与长期股权激励绑定,2025年,美的70后高管占比超过60%,数字化投入达到营收的5%。
和华为一样,美的公司同期也邀请华为基本法的人大团队给美的公司建立内部制度,建立了覆盖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完善制度体系,比如《美的管理制度全套》、《分权手册》等。
华为是危机意识驱动的制度化传承。
华为采用的是轮值CEO/董事长的集体传承模式。
这个模式起源于2000年前后,任正非在小灵通和3G的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否决了内部多次立项建议,导致华为错失国内数百亿市场,而竞争对手UT斯达康和中兴借此迅速崛起。
这个失误导致华为在2002年出现首次负增长,营收下降7%,任正非后来反思:“公司差点崩溃……所有责任系于一人,风险太大。”
这件事成为了他反思决策机制缺陷的导火索。
在2011年4月,华为将轮值COO制度升级为轮值CEO制度,由三位副董事长(郭平、徐直军、胡厚崑)轮流担任CEO,每人任期6个月,2018年4月,华为正式实施轮值董事长制度,任正非退出副董事长职位,仅保留董事会成员身份。
华为的传承更强调“制度高于个人”,《华为基本法》将“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固化为了基本流程。
04
从伯克希尔到苹果、美的、华为,企业长青的密码在于将价值观转化为可传承、可复制的系统能力。
巴菲特的“长期主义、雪中送炭”,苹果的“极致用户体验、供应链地图”,美的的“效率优先、数字化蓝图”,华为的“长期艰苦奋斗、制度决策”,本质上都是企业文化的源代码。
对于企业家和投资者来说,理解这些源代码的稳定性和进化力,迁移到自己的企业和投资标的上,才会获得更高的经营价值和投资价值。
就像巴菲特说的:“企业的成功,根植于持续储蓄的文化与复利信仰,而这一切只有在信任与理性的土壤中才能生长。”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股票配资注册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